记光华学校教师张锦火

记光华学校老师张锦火(1938-2007)
( 作者:吴秀金 光华1990年毕业)
七零至九零年代的光华学校毕业生,无人不知“张老师”。或许是给他训过,又或许是给他赞过,但无可否认的是,在许多毕业生的记忆中,小学六年的生活,是因为这位老师而变得丰富。
“张老师”其实是张锦火老师生前在学校的“称号”,也是许多光华学生小学生活的“等号”。许多光华学生即使到了毕业后的今天,仍不知道张老师的原名,但只要一提起“样子很凶的张老师”,大家必定露出会心一笑,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涌上心头。
根据纪录,张老师1971年12月26日成为光华学校教员,2002年正式退休。不过,张老师秉持对光华的热爱,即使退休后,仍经常往离住家不远的校舍跑,似乎学校已成了除氧气外,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。
张老师在光华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,身兼数职。他是训育主任、级任老师、华文老师,也是乒乓球、羽毛球与田径等课外项目的负责老师。不仅如此,他也扮演慈父、长者,乃至伯乐的角色,在给予学生关怀与鼓励的同时,也确保学生运动员有机会发挥潜力。
身为训育主任,张老师无疑成了顽皮学生的鬼见愁。为确保学校守纪律,他只要看到有学生违规,必定停下脚步,当场纠正。虽然有不少学生当时曾被张老师“逮个正着”,但心中的情绪,却已从当年的怨恨,变为今天的感激。
伍昭铭(1988年毕业)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他回忆道:“老实说,我在光华时非常憎恨他(张老师),但随着我毕业后,逐渐明白他以前教我们的许多东西,我才越来越敬爱他。”
课堂上的张老师,不鼓励学生读死书。除了教授课本内容外,他也教导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、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,甚至兼任 “新闻播报员”。
其中一位从中获益的学生叶桢慧(1990年毕业),说:“张老师让我知道,上华文课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。他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,说真的,丰富了我的知识。”
张老师不是运动员出身,却对体育充满热忱,而且还具备“伯乐”的好眼光。不论是乒乓球、羽毛球或田径,他是物色新人的“球探”、训练运动员的“教练”、照顾运动员福利的“保姆”,也是带队出去比赛的“团长”。
吴基耀(1988年毕业)是其中一位被张老师看中,并召入田径队的学生。“或许是因为高度和运动细胞,我好像早就被他(张老师)盯上了。我当时只想舒舒服服读完小六,没想到他却在我们玩单脚追逐游戏时,发掘了我,要我参加选拔,后来就这样进入了田径队。”
在张老师负责多项体育课外活动的期间,光华在乒乓球与羽毛球全国小学校际赛,以及五校联合运动会上,屡屡取得佳绩。其中以乒乓球的成绩尤其辉煌,光华不但多次赢得男女团体各个组别的全国冠军,许多学生后来还获选进入国家少年队,甚至是国家队,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八零年代国手黎仕汉与黎仕洲两兄弟。
毕业于1975年的黎仕汉,曾在1989年吉隆坡东南亚运动会上,赢得混双金牌,而弟弟黎仕洲(1979年毕业)则在1991年获得马尼拉东南亚运动会混双银牌。两人也曾多次代表新加坡参加过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国际大赛,为国争光。
张老师也有其温柔一面,可惜却被严肃的外表给遮挡了起来。谁会忘记在学校粗糙地面的操场上,跌倒划破手肘膝盖后,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的情形?虽然必定会挨张老师一顿骂,但他总是边骂,边用棉花,把紫色药水涂在学生见红的伤口上。
张老师对家境不佳的学生,也多一份关怀。
许禄群(1976年毕业)说:“我小学时家境贫寒,除了课本文具,没有所谓奢侈品。一天在学校经过办公室,张老师把我叫住,带我到他桌前,打开抽屉对我说:‘这里有一些同学遗失的手表, 己经好久没人来认领。在它们还没停止操作时,选一个去戴,也好考试时用得上。’ 这种在家庭之外的温馨感受,我犹记到现在,这就是师生情谊的体现,也是小学留给我永恒的回忆。”
然而,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是,张老师因为每天长时间待在学校,以致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多,这一切都看在侄儿张永锟眼里。
张永锟(1976年毕业)回忆:“我叔叔对外人比对自己的家人还关心,他待在学校的时间,比在家里还长。我记得,他以前总是回学校教学生打乒乓球,星期天也不例外,因此忽略了妻儿。”
遗憾的是,张老师却无法悠闲地享受安享晚年。退休后的他,在一次脚踏车意外后,行动不便。他后来还患上带状疱疹(俗称“生蛇”),结果因为没有得到妥善治疗,整整三个月无法睡好觉,精神饱受折磨,因此患上轻微的老人痴呆症。
无情的病魔,并没有就此收手。张老师这时被诊断出患上前列腺癌,最终于2007年与世长辞,享年69岁,留下妻子和一个儿子。
张老师唯一的儿子张骏,大学念的虽然是工程系,但后来还是继承父亲的事业,拾起教鞭,目前在我国北部某中学执教。
除了张骏外,相信有不少曾经给张老师教过的学生,也延续着张老师的精神,在教育界服务。至于那些不曾再回到教室的学生,相信他们也不会忘记张老师的谆谆教诲。
这三十年来,不少光华毕业生见面后的话题,始终环绕着张老师,不管是自嘲以前在学校被处罚的糗事,或缅怀高捧冠军奖杯的那一刻。即使互不相识,但只要一提到张老师,不管是相差十岁或二十岁的毕业生,彼此之间的距离顿时被拉近不少。
张老师生前付出了很多,走后留下的,更多。
校友语录:
“有一次,我在学校打篮球时,不小心把上衣第二颗纽扣扯掉了。张老师看到我少一颗纽扣后,狠狠地把我骂了一顿,说我这个样子像流氓。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,从此以后,我不断提醒自己,穿着一定要整洁,到现在也一样。”——黎仕汉(1975年毕业)
“长大工作后,回到母校再看到张老师,心里是满满的激动与感恩。张老师,我大学毕业了,从纯华校生转型成以纯英语为主的大学生,那心历路程的坎坷,对失败的无惧,是从练球中炼出来的底气。因为乒乓,我知道球是圆的,人生场场没有定局,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因此,我也把人生当球场,场场都得经过磨练,场场都觉得精彩。谢谢您,张老师。”——陈佳燕(1976年毕业)
“严肃,不易亲近,有一副如严父的脸孔,话不多,但句句是激励之言,他(张老师)的心情不善于用言词来表达而是多数是展现在脸上。虽然我们训练的成绩有时达不到理想,他也不会直言严训(除非犯下严重错误),而是从他脸上的表情,已知道自己不达标了。”——陈慈娟(1976年毕业)
“张老师在我小学六年级时,把我召入田径队,而且让我担任光华参加五校联合运动会时的擎旗手,是他给了我信心,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,不畏惧扮演领导者的角色。”——吴基耀(1988年毕业)
“我还记得,我六年级时入选了羽毛球小学联队,有机会到马来西亚进行交流,张老师也鼓励我这么做。不过,我爸妈都不放心让我自己一个人去。我很难过,但张老师没有放弃,而且还亲自找我妈谈,希望可以说服她,让我觉得很感动。”——朱宝玉(1990年毕业)
“我五年级时第一次代表光华参加区赛,因为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,我当时非常紧张,一拿到球就发出去,完全没有等当裁判的张老师把比分先念出来。赛后,我以为一定会被张老师骂,没想到他却告诉我以后不要紧张,像平时一样打就好。我从此对他改观。”——傅庆文(1995年毕业)

记光华学校老师张锦火(1938-2007)
( 作者:吴秀金 光华1990年毕业)
七零至九零年代的光华学校毕业生,无人不知“张老师”。或许是给他训过,又或许是给他赞过,但无可否认的是,在许多毕业生的记忆中,小学六年的生活,是因为这位老师而变得丰富。
“张老师”其实是张锦火老师生前在学校的“称号”,也是许多光华学生小学生活的“等号”。许多光华学生即使到了毕业后的今天,仍不知道张老师的原名,但只要一提起“样子很凶的张老师”,大家必定露出会心一笑,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涌上心头。
根据纪录,张老师1971年12月26日成为光华学校教员,2002年正式退休。不过,张老师秉持对光华的热爱,即使退休后,仍经常往离住家不远的校舍跑,似乎学校已成了除氧气外,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。
张老师在光华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,身兼数职。他是训育主任、级任老师、华文老师,也是乒乓球、羽毛球与田径等课外项目的负责老师。不仅如此,他也扮演慈父、长者,乃至伯乐的角色,在给予学生关怀与鼓励的同时,也确保学生运动员有机会发挥潜力。
身为训育主任,张老师无疑成了顽皮学生的鬼见愁。为确保学校守纪律,他只要看到有学生违规,必定停下脚步,当场纠正。虽然有不少学生当时曾被张老师“逮个正着”,但心中的情绪,却已从当年的怨恨,变为今天的感激。
伍昭铭(1988年毕业)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他回忆道:“老实说,我在光华时非常憎恨他(张老师),但随着我毕业后,逐渐明白他以前教我们的许多东西,我才越来越敬爱他。”
课堂上的张老师,不鼓励学生读死书。除了教授课本内容外,他也教导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、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,甚至兼任 “新闻播报员”。
其中一位从中获益的学生叶桢慧(1990年毕业),说:“张老师让我知道,上华文课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。他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,说真的,丰富了我的知识。”
张老师不是运动员出身,却对体育充满热忱,而且还具备“伯乐”的好眼光。不论是乒乓球、羽毛球或田径,他是物色新人的“球探”、训练运动员的“教练”、照顾运动员福利的“保姆”,也是带队出去比赛的“团长”。
吴基耀(1988年毕业)是其中一位被张老师看中,并召入田径队的学生。“或许是因为高度和运动细胞,我好像早就被他(张老师)盯上了。我当时只想舒舒服服读完小六,没想到他却在我们玩单脚追逐游戏时,发掘了我,要我参加选拔,后来就这样进入了田径队。”
在张老师负责多项体育课外活动的期间,光华在乒乓球与羽毛球全国小学校际赛,以及五校联合运动会上,屡屡取得佳绩。其中以乒乓球的成绩尤其辉煌,光华不但多次赢得男女团体各个组别的全国冠军,许多学生后来还获选进入国家少年队,甚至是国家队,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八零年代国手黎仕汉与黎仕洲两兄弟。
毕业于1975年的黎仕汉,曾在1989年吉隆坡东南亚运动会上,赢得混双金牌,而弟弟黎仕洲(1979年毕业)则在1991年获得马尼拉东南亚运动会混双银牌。两人也曾多次代表新加坡参加过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国际大赛,为国争光。
张老师也有其温柔一面,可惜却被严肃的外表给遮挡了起来。谁会忘记在学校粗糙地面的操场上,跌倒划破手肘膝盖后,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的情形?虽然必定会挨张老师一顿骂,但他总是边骂,边用棉花,把紫色药水涂在学生见红的伤口上。
张老师对家境不佳的学生,也多一份关怀。
许禄群(1976年毕业)说:“我小学时家境贫寒,除了课本文具,没有所谓奢侈品。一天在学校经过办公室,张老师把我叫住,带我到他桌前,打开抽屉对我说:‘这里有一些同学遗失的手表, 己经好久没人来认领。在它们还没停止操作时,选一个去戴,也好考试时用得上。’ 这种在家庭之外的温馨感受,我犹记到现在,这就是师生情谊的体现,也是小学留给我永恒的回忆。”
然而,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是,张老师因为每天长时间待在学校,以致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多,这一切都看在侄儿张永锟眼里。
张永锟(1976年毕业)回忆:“我叔叔对外人比对自己的家人还关心,他待在学校的时间,比在家里还长。我记得,他以前总是回学校教学生打乒乓球,星期天也不例外,因此忽略了妻儿。”
遗憾的是,张老师却无法悠闲地享受安享晚年。退休后的他,在一次脚踏车意外后,行动不便。他后来还患上带状疱疹(俗称“生蛇”),结果因为没有得到妥善治疗,整整三个月无法睡好觉,精神饱受折磨,因此患上轻微的老人痴呆症。
无情的病魔,并没有就此收手。张老师这时被诊断出患上前列腺癌,最终于2007年与世长辞,享年69岁,留下妻子和一个儿子。
张老师唯一的儿子张骏,大学念的虽然是工程系,但后来还是继承父亲的事业,拾起教鞭,目前在我国北部某中学执教。
除了张骏外,相信有不少曾经给张老师教过的学生,也延续着张老师的精神,在教育界服务。至于那些不曾再回到教室的学生,相信他们也不会忘记张老师的谆谆教诲。
这三十年来,不少光华毕业生见面后的话题,始终环绕着张老师,不管是自嘲以前在学校被处罚的糗事,或缅怀高捧冠军奖杯的那一刻。即使互不相识,但只要一提到张老师,不管是相差十岁或二十岁的毕业生,彼此之间的距离顿时被拉近不少。
张老师生前付出了很多,走后留下的,更多。
校友语录:
“有一次,我在学校打篮球时,不小心把上衣第二颗纽扣扯掉了。张老师看到我少一颗纽扣后,狠狠地把我骂了一顿,说我这个样子像流氓。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,从此以后,我不断提醒自己,穿着一定要整洁,到现在也一样。”——黎仕汉(1975年毕业)
“长大工作后,回到母校再看到张老师,心里是满满的激动与感恩。张老师,我大学毕业了,从纯华校生转型成以纯英语为主的大学生,那心历路程的坎坷,对失败的无惧,是从练球中炼出来的底气。因为乒乓,我知道球是圆的,人生场场没有定局,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因此,我也把人生当球场,场场都得经过磨练,场场都觉得精彩。谢谢您,张老师。”——陈佳燕(1976年毕业)
“严肃,不易亲近,有一副如严父的脸孔,话不多,但句句是激励之言,他(张老师)的心情不善于用言词来表达而是多数是展现在脸上。虽然我们训练的成绩有时达不到理想,他也不会直言严训(除非犯下严重错误),而是从他脸上的表情,已知道自己不达标了。”——陈慈娟(1976年毕业)
“张老师在我小学六年级时,把我召入田径队,而且让我担任光华参加五校联合运动会时的擎旗手,是他给了我信心,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,不畏惧扮演领导者的角色。”——吴基耀(1988年毕业)
“我还记得,我六年级时入选了羽毛球小学联队,有机会到马来西亚进行交流,张老师也鼓励我这么做。不过,我爸妈都不放心让我自己一个人去。我很难过,但张老师没有放弃,而且还亲自找我妈谈,希望可以说服她,让我觉得很感动。”——朱宝玉(1990年毕业)
“我五年级时第一次代表光华参加区赛,因为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,我当时非常紧张,一拿到球就发出去,完全没有等当裁判的张老师把比分先念出来。赛后,我以为一定会被张老师骂,没想到他却告诉我以后不要紧张,像平时一样打就好。我从此对他改观。”——傅庆文(1995年毕业)

记光华学校老师张锦火(1938-2007)
( 作者:吴秀金 光华1990年毕业)
七零至九零年代的光华学校毕业生,无人不知“张老师”。或许是给他训过,又或许是给他赞过,但无可否认的是,在许多毕业生的记忆中,小学六年的生活,是因为这位老师而变得丰富。
“张老师”其实是张锦火老师生前在学校的“称号”,也是许多光华学生小学生活的“等号”。许多光华学生即使到了毕业后的今天,仍不知道张老师的原名,但只要一提起“样子很凶的张老师”,大家必定露出会心一笑,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涌上心头。
根据纪录,张老师1971年12月26日成为光华学校教员,2002年正式退休。不过,张老师秉持对光华的热爱,即使退休后,仍经常往离住家不远的校舍跑,似乎学校已成了除氧气外,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。
张老师在光华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,身兼数职。他是训育主任、级任老师、华文老师,也是乒乓球、羽毛球与田径等课外项目的负责老师。不仅如此,他也扮演慈父、长者,乃至伯乐的角色,在给予学生关怀与鼓励的同时,也确保学生运动员有机会发挥潜力。
身为训育主任,张老师无疑成了顽皮学生的鬼见愁。为确保学校守纪律,他只要看到有学生违规,必定停下脚步,当场纠正。虽然有不少学生当时曾被张老师“逮个正着”,但心中的情绪,却已从当年的怨恨,变为今天的感激。
伍昭铭(1988年毕业)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他回忆道:“老实说,我在光华时非常憎恨他(张老师),但随着我毕业后,逐渐明白他以前教我们的许多东西,我才越来越敬爱他。”
课堂上的张老师,不鼓励学生读死书。除了教授课本内容外,他也教导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、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,甚至兼任 “新闻播报员”。
其中一位从中获益的学生叶桢慧(1990年毕业),说:“张老师让我知道,上华文课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。他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,说真的,丰富了我的知识。”
张老师不是运动员出身,却对体育充满热忱,而且还具备“伯乐”的好眼光。不论是乒乓球、羽毛球或田径,他是物色新人的“球探”、训练运动员的“教练”、照顾运动员福利的“保姆”,也是带队出去比赛的“团长”。
吴基耀(1988年毕业)是其中一位被张老师看中,并召入田径队的学生。“或许是因为高度和运动细胞,我好像早就被他(张老师)盯上了。我当时只想舒舒服服读完小六,没想到他却在我们玩单脚追逐游戏时,发掘了我,要我参加选拔,后来就这样进入了田径队。”
在张老师负责多项体育课外活动的期间,光华在乒乓球与羽毛球全国小学校际赛,以及五校联合运动会上,屡屡取得佳绩。其中以乒乓球的成绩尤其辉煌,光华不但多次赢得男女团体各个组别的全国冠军,许多学生后来还获选进入国家少年队,甚至是国家队,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八零年代国手黎仕汉与黎仕洲两兄弟。
毕业于1975年的黎仕汉,曾在1989年吉隆坡东南亚运动会上,赢得混双金牌,而弟弟黎仕洲(1979年毕业)则在1991年获得马尼拉东南亚运动会混双银牌。两人也曾多次代表新加坡参加过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国际大赛,为国争光。
张老师也有其温柔一面,可惜却被严肃的外表给遮挡了起来。谁会忘记在学校粗糙地面的操场上,跌倒划破手肘膝盖后,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的情形?虽然必定会挨张老师一顿骂,但他总是边骂,边用棉花,把紫色药水涂在学生见红的伤口上。
张老师对家境不佳的学生,也多一份关怀。
许禄群(1976年毕业)说:“我小学时家境贫寒,除了课本文具,没有所谓奢侈品。一天在学校经过办公室,张老师把我叫住,带我到他桌前,打开抽屉对我说:‘这里有一些同学遗失的手表, 己经好久没人来认领。在它们还没停止操作时,选一个去戴,也好考试时用得上。’ 这种在家庭之外的温馨感受,我犹记到现在,这就是师生情谊的体现,也是小学留给我永恒的回忆。”
然而,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是,张老师因为每天长时间待在学校,以致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多,这一切都看在侄儿张永锟眼里。
张永锟(1976年毕业)回忆:“我叔叔对外人比对自己的家人还关心,他待在学校的时间,比在家里还长。我记得,他以前总是回学校教学生打乒乓球,星期天也不例外,因此忽略了妻儿。”
遗憾的是,张老师却无法悠闲地享受安享晚年。退休后的他,在一次脚踏车意外后,行动不便。他后来还患上带状疱疹(俗称“生蛇”),结果因为没有得到妥善治疗,整整三个月无法睡好觉,精神饱受折磨,因此患上轻微的老人痴呆症。
无情的病魔,并没有就此收手。张老师这时被诊断出患上前列腺癌,最终于2007年与世长辞,享年69岁,留下妻子和一个儿子。
张老师唯一的儿子张骏,大学念的虽然是工程系,但后来还是继承父亲的事业,拾起教鞭,目前在我国北部某中学执教。
除了张骏外,相信有不少曾经给张老师教过的学生,也延续着张老师的精神,在教育界服务。至于那些不曾再回到教室的学生,相信他们也不会忘记张老师的谆谆教诲。
这三十年来,不少光华毕业生见面后的话题,始终环绕着张老师,不管是自嘲以前在学校被处罚的糗事,或缅怀高捧冠军奖杯的那一刻。即使互不相识,但只要一提到张老师,不管是相差十岁或二十岁的毕业生,彼此之间的距离顿时被拉近不少。
张老师生前付出了很多,走后留下的,更多。
校友语录:
“有一次,我在学校打篮球时,不小心把上衣第二颗纽扣扯掉了。张老师看到我少一颗纽扣后,狠狠地把我骂了一顿,说我这个样子像流氓。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,从此以后,我不断提醒自己,穿着一定要整洁,到现在也一样。”——黎仕汉(1975年毕业)
“长大工作后,回到母校再看到张老师,心里是满满的激动与感恩。张老师,我大学毕业了,从纯华校生转型成以纯英语为主的大学生,那心历路程的坎坷,对失败的无惧,是从练球中炼出来的底气。因为乒乓,我知道球是圆的,人生场场没有定局,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因此,我也把人生当球场,场场都得经过磨练,场场都觉得精彩。谢谢您,张老师。”——陈佳燕(1976年毕业)
“严肃,不易亲近,有一副如严父的脸孔,话不多,但句句是激励之言,他(张老师)的心情不善于用言词来表达而是多数是展现在脸上。虽然我们训练的成绩有时达不到理想,他也不会直言严训(除非犯下严重错误),而是从他脸上的表情,已知道自己不达标了。”——陈慈娟(1976年毕业)
“张老师在我小学六年级时,把我召入田径队,而且让我担任光华参加五校联合运动会时的擎旗手,是他给了我信心,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,不畏惧扮演领导者的角色。”——吴基耀(1988年毕业)
“我还记得,我六年级时入选了羽毛球小学联队,有机会到马来西亚进行交流,张老师也鼓励我这么做。不过,我爸妈都不放心让我自己一个人去。我很难过,但张老师没有放弃,而且还亲自找我妈谈,希望可以说服她,让我觉得很感动。”——朱宝玉(1990年毕业)
“我五年级时第一次代表光华参加区赛,因为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,我当时非常紧张,一拿到球就发出去,完全没有等当裁判的张老师把比分先念出来。赛后,我以为一定会被张老师骂,没想到他却告诉我以后不要紧张,像平时一样打就好。我从此对他改观。”——傅庆文(1995年毕业)

记光华学校老师张锦火(1938-2007)
( 作者:吴秀金 光华1990年毕业)
七零至九零年代的光华学校毕业生,无人不知“张老师”。或许是给他训过,又或许是给他赞过,但无可否认的是,在许多毕业生的记忆中,小学六年的生活,是因为这位老师而变得丰富。
“张老师”其实是张锦火老师生前在学校的“称号”,也是许多光华学生小学生活的“等号”。许多光华学生即使到了毕业后的今天,仍不知道张老师的原名,但只要一提起“样子很凶的张老师”,大家必定露出会心一笑,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涌上心头。
根据纪录,张老师1971年12月26日成为光华学校教员,2002年正式退休。不过,张老师秉持对光华的热爱,即使退休后,仍经常往离住家不远的校舍跑,似乎学校已成了除氧气外,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。
张老师在光华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,身兼数职。他是训育主任、级任老师、华文老师,也是乒乓球、羽毛球与田径等课外项目的负责老师。不仅如此,他也扮演慈父、长者,乃至伯乐的角色,在给予学生关怀与鼓励的同时,也确保学生运动员有机会发挥潜力。
身为训育主任,张老师无疑成了顽皮学生的鬼见愁。为确保学校守纪律,他只要看到有学生违规,必定停下脚步,当场纠正。虽然有不少学生当时曾被张老师“逮个正着”,但心中的情绪,却已从当年的怨恨,变为今天的感激。
伍昭铭(1988年毕业)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他回忆道:“老实说,我在光华时非常憎恨他(张老师),但随着我毕业后,逐渐明白他以前教我们的许多东西,我才越来越敬爱他。”
课堂上的张老师,不鼓励学生读死书。除了教授课本内容外,他也教导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、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,甚至兼任 “新闻播报员”。
其中一位从中获益的学生叶桢慧(1990年毕业),说:“张老师让我知道,上华文课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。他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,说真的,丰富了我的知识。”
张老师不是运动员出身,却对体育充满热忱,而且还具备“伯乐”的好眼光。不论是乒乓球、羽毛球或田径,他是物色新人的“球探”、训练运动员的“教练”、照顾运动员福利的“保姆”,也是带队出去比赛的“团长”。
吴基耀(1988年毕业)是其中一位被张老师看中,并召入田径队的学生。“或许是因为高度和运动细胞,我好像早就被他(张老师)盯上了。我当时只想舒舒服服读完小六,没想到他却在我们玩单脚追逐游戏时,发掘了我,要我参加选拔,后来就这样进入了田径队。”
在张老师负责多项体育课外活动的期间,光华在乒乓球与羽毛球全国小学校际赛,以及五校联合运动会上,屡屡取得佳绩。其中以乒乓球的成绩尤其辉煌,光华不但多次赢得男女团体各个组别的全国冠军,许多学生后来还获选进入国家少年队,甚至是国家队,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八零年代国手黎仕汉与黎仕洲两兄弟。
毕业于1975年的黎仕汉,曾在1989年吉隆坡东南亚运动会上,赢得混双金牌,而弟弟黎仕洲(1979年毕业)则在1991年获得马尼拉东南亚运动会混双银牌。两人也曾多次代表新加坡参加过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国际大赛,为国争光。
张老师也有其温柔一面,可惜却被严肃的外表给遮挡了起来。谁会忘记在学校粗糙地面的操场上,跌倒划破手肘膝盖后,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的情形?虽然必定会挨张老师一顿骂,但他总是边骂,边用棉花,把紫色药水涂在学生见红的伤口上。
张老师对家境不佳的学生,也多一份关怀。
许禄群(1976年毕业)说:“我小学时家境贫寒,除了课本文具,没有所谓奢侈品。一天在学校经过办公室,张老师把我叫住,带我到他桌前,打开抽屉对我说:‘这里有一些同学遗失的手表, 己经好久没人来认领。在它们还没停止操作时,选一个去戴,也好考试时用得上。’ 这种在家庭之外的温馨感受,我犹记到现在,这就是师生情谊的体现,也是小学留给我永恒的回忆。”
然而,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是,张老师因为每天长时间待在学校,以致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多,这一切都看在侄儿张永锟眼里。
张永锟(1976年毕业)回忆:“我叔叔对外人比对自己的家人还关心,他待在学校的时间,比在家里还长。我记得,他以前总是回学校教学生打乒乓球,星期天也不例外,因此忽略了妻儿。”
遗憾的是,张老师却无法悠闲地享受安享晚年。退休后的他,在一次脚踏车意外后,行动不便。他后来还患上带状疱疹(俗称“生蛇”),结果因为没有得到妥善治疗,整整三个月无法睡好觉,精神饱受折磨,因此患上轻微的老人痴呆症。
无情的病魔,并没有就此收手。张老师这时被诊断出患上前列腺癌,最终于2007年与世长辞,享年69岁,留下妻子和一个儿子。
张老师唯一的儿子张骏,大学念的虽然是工程系,但后来还是继承父亲的事业,拾起教鞭,目前在我国北部某中学执教。
除了张骏外,相信有不少曾经给张老师教过的学生,也延续着张老师的精神,在教育界服务。至于那些不曾再回到教室的学生,相信他们也不会忘记张老师的谆谆教诲。
这三十年来,不少光华毕业生见面后的话题,始终环绕着张老师,不管是自嘲以前在学校被处罚的糗事,或缅怀高捧冠军奖杯的那一刻。即使互不相识,但只要一提到张老师,不管是相差十岁或二十岁的毕业生,彼此之间的距离顿时被拉近不少。
张老师生前付出了很多,走后留下的,更多。
校友语录:
“有一次,我在学校打篮球时,不小心把上衣第二颗纽扣扯掉了。张老师看到我少一颗纽扣后,狠狠地把我骂了一顿,说我这个样子像流氓。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,从此以后,我不断提醒自己,穿着一定要整洁,到现在也一样。”——黎仕汉(1975年毕业)
“长大工作后,回到母校再看到张老师,心里是满满的激动与感恩。张老师,我大学毕业了,从纯华校生转型成以纯英语为主的大学生,那心历路程的坎坷,对失败的无惧,是从练球中炼出来的底气。因为乒乓,我知道球是圆的,人生场场没有定局,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因此,我也把人生当球场,场场都得经过磨练,场场都觉得精彩。谢谢您,张老师。”——陈佳燕(1976年毕业)
“严肃,不易亲近,有一副如严父的脸孔,话不多,但句句是激励之言,他(张老师)的心情不善于用言词来表达而是多数是展现在脸上。虽然我们训练的成绩有时达不到理想,他也不会直言严训(除非犯下严重错误),而是从他脸上的表情,已知道自己不达标了。”——陈慈娟(1976年毕业)
“张老师在我小学六年级时,把我召入田径队,而且让我担任光华参加五校联合运动会时的擎旗手,是他给了我信心,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,不畏惧扮演领导者的角色。”——吴基耀(1988年毕业)
“我还记得,我六年级时入选了羽毛球小学联队,有机会到马来西亚进行交流,张老师也鼓励我这么做。不过,我爸妈都不放心让我自己一个人去。我很难过,但张老师没有放弃,而且还亲自找我妈谈,希望可以说服她,让我觉得很感动。”——朱宝玉(1990年毕业)
“我五年级时第一次代表光华参加区赛,因为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,我当时非常紧张,一拿到球就发出去,完全没有等当裁判的张老师把比分先念出来。赛后,我以为一定会被张老师骂,没想到他却告诉我以后不要紧张,像平时一样打就好。我从此对他改观。”——傅庆文(1995年毕业)